撰文|魏雋展(三缺一劇團 藝術總監)
編輯|蔡茵茵
演員身體訓練的迷思,多好才夠好?
20歲時在某劇團工作,看見別人做了一個魚躍前滾翻,
完美的弧線然後輕盈的落地。
我馬上焦慮得跟友人說,
「看他做得這麼好,我的身體真的不夠好,我沒辦法翻得像他那樣完美。」
友人誠摯而嚴肅地看著我說:「雋展,你要當什麼樣的演員?你的身體對我來說夠好了。」
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演員作為職業是一種戰場選擇,必須為自己建立衡量的標準。後來在教學現場也常碰到對身體焦慮並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學生,大家不知道該怎麼評估跟選擇身體訓練。
不同身體訓練系統背後的觀點
演員的職場,就像廚師一樣,你可以喜歡煮菜但你要開拉麵店還是快炒店,那是不同的路徑,你要培養出來的重拳也會不一樣,你不可能精通人類歷史上所有的菜餚,但你可以選擇你有熱忱並吸引你的做菜之路,並精通它。不然,你會陷入永無止盡的焦慮當中。
每一種訓練系統,都有它被形塑的原因和觀點,瑜珈是修行者的系統,背後有整個宇宙觀,它對身體和呼吸的控制以及透過不同體位法的萬物轉化,都是為了靜心與修行。
而林克雷特聲音訓練系統則傾向不過多控制呼吸回歸自然有機的呼吸頻率,並練習慾望與聲音的關係,因為這是想要通往演員的聲音系統,自然跟瑜珈不同。
武術的身體系統是從壓迫與被壓迫之間出發的,它強調的放鬆聆聽是為了讀取對方攻擊你的意圖,同時鬆也是為了不被對方讀取並進一步反擊,讓自己能改變和逆轉受迫性的身體關係。
同樣的放鬆,放到接觸即興就和武術在某個點走向完全不同的路徑,那些放鬆後的讀取,是為了共同創造出有機的雙人關係,這就是系統背後核心設定的差異。去跟系統對話並了解系統的本質,才有機會去選擇你要跟什麼樣的身體訓練一同走過一段路。
「長期累積」與「短期衝刺」的身體訓練
此外,釐清自己的需求並衡量時間也很重要,有些東西是長期的,若你用了20年累積出聲音的慣性跟阻礙,那麼為何期待自己上完一週的工作坊就能解構聲音呢?或許用兩三年慢慢地跟聲音相處,才有機會形塑出新的聲音質地。
身體亦如是,長年對放鬆沒有意識,一時間接觸了太極導引,不可能半年就想看到成效。有的東西是經年累月的,你想要跟這些累積的系統對話,就要願意持續性的給它時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以年為單位其實並不長。長期的東西,累積出來的是你職業生涯的基本功,也會揭露你對演員的想像跟定義。
有些時候,我們面對的是一齣新的戲,三個月後演出。你必須是個武術高手、廚師或是操著某種語言的人物,那麼跟戲劇和角色相關的短期訓練就是必要的,重量訓練、有氧訓練、武術類別的練習、特定舞種的練習、某種菜餚的熟練操作或是語言課、共鳴腔的開發,都可能是那三個月你的日常訓練。短期訓練是衝刺,根據你有限的時間擬定學習跟練習的作戰策略。
不同空間感的身體訓練
另一層可供參考的是分類,不同的訓練在以演員為職業的前提下,是有不同的空間感的。
游泳、球類、重訓都很好,能提供某些協調性、有氧耐力或是爆發力,讓我們能跟水的介質、不同球類或是跟重量相處,並找到身體與之共存的策略方式。
武術、瑜珈、跑酷等,提供了受迫性關係的解構、與世間萬物共存的修行、自由穿越空間的身體……等不同的面相,我們都可以從中取得對人或世界凝視所形成身體性。
也有些系統是直接跟演員世界相關,像是傳統戲曲、偶戲、默劇、小丑、寫實表演……都是歷史脈絡中不同美學凝煉出來的觀看方式,裡面已經有各自的鏡頭美學,那是對人或對社會的不同觀看與表達方式。
彈性調整身體訓練的日常菜單
最終,一個演員選定的訓練戰場,是關乎於他是否了解自身長期跟短期的需求,以及對於這些系統背後價值的了解,有了上述兩項才有對話產生的可能。
你可以日常個人喜好上愛打籃球跟練拳,但長期來說因為聲音的不足而需要聲音系統的持續自主練習跟進修,以此來跟不熟悉的聲音相處,而最近工作上需要學習日語或角色需要變壯因此得重訓。這一切都沒有直接的衝突,而是了解不同時空間下你的需求,所以訓練的菜單自然會彈性調整,最終,一個演員會有自己人生中因為喜好跟不足而產生的必修清單,也會有階段性因不同工作和角色而產生的階段性訓練清單。
以三缺一劇團為例,我們在放鬆這個基本功上面,就同時會有林克雷特聲音訓練系統、武術的定樁跟行樁、接觸即興等等交替輪換,主題上則會有動物轉化、偶戲、舞踏、物件……,偶爾也會開放不同的人帶著新學回來的系統跟大家交流。上述這些菜單,經年累月之下系統們會交相對話,激盪出化學效應,最終形塑了三缺一劇團的創作質地以及我們對劇場的凝視。
一個演員的訓練菜單的規劃,最終是在回答自己想觀看什麼,想去何方?其實建立標準的是自己,這能讓無止盡的焦慮內耗停止。擁有自己的分類,擁有自己的時間進程,並不斷持續彈性調整。這些選擇無關對錯,每個演員選擇都不同,而這一切的選擇形塑了演員整個職業生涯的身體樣貌,因此每個演員都長得不一樣。

魏雋展|作者介紹
三缺一劇團藝術總監、導演、演員、表演老師。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任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文化大學舞蹈系講師,目前正職為人夫與父親。編導演之作品《土地計劃首部曲─蚵仔夜行軍》獲選牯嶺街小劇場 2014 年年度節目及評審團大賞。《土地計劃貳部曲─國姓爺之夢》獲選牯嶺街小劇場 2021 年評審團大賞並入圍第二十屆台新藝術獎。
相關影片
【關於我們】
三缺一劇團信箱:oneplayershortensemble@gmail.com
仨加一教室信箱:omp.workshop@gmail.com
三缺一劇團 官網:https://oneplayershort.com/
【社群媒體】
三缺一劇團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nePlayerShort
三缺一劇團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neplayershortensemble/
三缺一劇團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oneplayershortensemble
-----
三缺一劇團成立於2003年,擅長以魔幻的手法,穿梭在寫實與寫意之間。
透過身體、物件與偶戲的多重變形,去撞擊出強烈的時刻。
取材於日常生活,引發自我與社會性的辯證。自2012年以來建立劇團兩大創作方向:
「土地計畫」:靈感來自於鄉野奇譚或口述歷史,透過田野調查,把生活議題轉化為故事劇場。
「LAB計畫」:演員的身體研發中心,回到古典三位一體的思維來重新探索當代演員的身體性。